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皮鞋师傅”奚甫岳揭秘一双好鞋的秘密

2014-03-17 09:341630

  奚甫岳,1957年出生,无锡人。在制鞋厂工作了35年,现在专门负责鞋子的评检和售后工作 /晨报记者 杨眉

  奚甫岳的左手拇指特别大,颈椎也不太好。

  他是一个 “皮鞋师傅”,做了三十多年的鞋子。

  一双鞋子给他,一眼就能看出它有什么问题。如今,这眼力是他的“吃饭家什”,为出厂的鞋子把关。

  几十年前,他的服务更加直接。一个男青年兴冲冲地要和女朋友约会,脚上擦得蹭蹭亮的皮鞋,是奚甫岳一针一针缝制出来的。

  他还记得,很长时间里,上海人很喜欢一款“83鞋”。卖价18.6元,而成本就要达到十二三块,“那个时候企业讲究质量。 ”

  本期“服务上海三十年”,一起认识制鞋工匠奚甫岳。

  奚师傅教你怎么买鞋子

  喜泰路,是条窄小的断头路。

  这条仅有几百米的小路上,曾有两家皮鞋厂,不过另一家早就倒闭关张了,厂房成了一家集团公司的仓库。存活的那家皮鞋厂离路口不远,从路口往里走两步,就能在右手边看到一扇铁门,门边挂着“上海蓝棠博步皮鞋有限公司”的牌子。

  铁门一看就已经有点年份了,黑色、镂空花的式样。推开铁门往里走,会感觉,时间停滞在1980、1990年代,似乎没有再走过。两幢五层楼的厂房相对而立,墙面没有修葺过,保持着过去土黄色的水泥面,四四方方的老钢窗镶嵌在墙面上。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由于天气阴冷的缘故,绿叶还没有长出来,只露出着光秃秃的枝蔓。

  这是很典型的1980年代老厂房的模样,要不是院子里停着一排汽车,还真会让人对时间心生困惑。

  靠里那幢房子的一楼,进门就是一个大房间,一推开门就看到堆着一大摞鞋盒。这个房间的层高很高,足有四米多,房间内空落落的,除了鞋盒之外,主要的物品就是靠窗摆放着一排办公桌。窗户仍然是那种老钢窗,大概是在一楼防范盗窃,所以又密密地加上了很多横杆。奚甫岳就站在窗户前,手里拿着一双黑色船形女鞋。

  他先把中指直直地放在鞋子的后帮内部,看了看,然后把两只鞋子的正面贴合在一起,鞋头对着鞋头,后帮对着后帮。接着,他把鞋子翻个身,让它们的背部紧密贴合。这样比对完了之后,他又拿起鞋子的正面,举到视线水平线的位置,像打枪瞄准目标一样直直地看过去。之后他又仔细看了看鞋子后帮外部的那根缝线,再把两只鞋子平放在桌子上,用食指按压在皮鞋后帮的顶部,稍稍用了一点力,鞋子稳稳地没有动。

  整套动作奚甫岳做得很熟练,耗时不过两三分钟,当所有程序都做完后,他拿起桌上的红色印章,在鞋盒的里部敲了上去,这个印章上刻着他的名字。“谁做评检,就要敲上谁的名字,这样如果有售后质量问题,就可以找到评检员。”

  奚甫岳现在在公司做评检和售后的工作。他穿着一件蓝色的长袍工作服,中等身材,脸圆圆的,憨厚少语。自从1979年顶替父亲进厂做学徒以来,奚甫岳在制鞋行业已工作了整整35年。“他们这样的老师傅拿到一双鞋,一眼就能看出鞋子的问题在哪里。”蓝棠博步皮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赵跃庭说。

  星期日周刊记者(以下简称“星期日”):奚师傅,刚刚我仔细地看了您检查皮鞋的过程,说实话,里面的很多门道我都看不懂,比如说,你把手指放在鞋子后帮内部,这是为了做什么检查呢?

  奚甫岳:鞋子的后帮很重要,如果帮太低,那就会不跟脚,如果太高,就会磨到脚后跟的皮,走路会痛。当时我做学徒的时候,师傅就跟我说了他总结出来的经验:把中指放进去,后帮的高度到第二个指节处,那就是正好的。

  星期日:这很有意思,我想我以后买鞋的时候,可以活学活用下这个经验。除了这点之外,要检查一双鞋子合不合格,好不好,还有哪些步骤呢?

  奚甫岳:从我们厂里检查来说,首先要把鞋盒和鞋子内部的货号对一下,如果这个不对,那么这双鞋子做得再好也没有用。然后要把鞋子的各个部位都对一下,鞋面、鞋跟高度要一样,鞋子的口门大小要一样。还有一个重要的“三点一线”,后帮的点,鞋面中间和鞋头的点要保持三点一线。把鞋子平放在桌子上,手放在后帮上口,用力一搭,如果鞋子稳稳不动的话,那说明这双鞋的底部做得很平。我们检查的时候还要看一下,外表面有没有胶水,鞋子的里面有没有平整。

  星期日:这些都是你们检查鞋子合不合格的必要步骤,那我很想再了解一些实用的。如果你去买鞋,你还会关注哪些地方?你也知道,现在商场里,一双鞋子动不动就五六百元,一双靴子都是千元以上,可普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鞋子的材质和做工是不是值这个价格,我很想知道,你怎么挑选一双性价比高的鞋子?

  奚甫岳:鞋子的皮质很重要,我们做的时间长了,手一揿,大概就知道这个皮好不好。一般来说,皮要没有疤疤点点,手揿下去,不会皱起来,这样的皮就算好皮。而且要看整双鞋子的材料是否搭配均匀,有的鞋子就鞋头部分用了好皮,但后面的部分和鞋子里部的辅料都用的差料,这要辨别一下。鞋子除了材质重要外,穿着的舒适度也是很重要的,鞋子的前帮,即鞋头部分按下去,要有硬有软;鞋子的后帮要上面软,下面硬,这样就不容易变形,穿着也会很舒服。

  一双手拿出来,一看就知道你是做鞋底的

  现在的皮鞋生产,和奚甫岳当年做学徒时,已大相径庭。由于人力成本的关系,“蓝棠博步”的皮鞋生产大多已转到定牌生产,所进行的都是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喜泰路上厂房的三楼生产车间,现在专做少量的“私人定制”,只有这间车间,还多少保留着1980年代做鞋车间的样貌。

  一进门,就能看到一排排的金属架,和图书馆内的书架差不多,区别在于,这里的架子上放满了鞋楦(做鞋用的模型)。每一双楦都“伤痕累累”的,在不同部位粘着一些棕色的粘纸。据介绍,这是代表每个人不同的脚型,有的人脚背厚一点,就在楦的脚背处贴上粘纸,有的人脚掌窄,就要把楦磨小一点。

  说它是一个车间,不如说它是个工作间更为合适,因为里面并没有什么机器。房间内摆放着两张长桌子,上面都是各种皮料,有的是牛皮,有的是蛇皮,居然还有一种是鸵鸟皮。一个年轻的女工拿着一张鞋面,正在拿针缝合,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师傅戴着眼镜坐在一张低矮竹凳上,用剪刀剪着鞋样。

  “这个车间比我们当时的可宽敞多了。”奚甫岳回忆说。1979年,他顶替父亲进了博步皮鞋厂,这是一家很有历史的皮鞋厂,和“蓝棠”一样,创始于1940年代。

  学徒工进厂,有三个工种等着他们——底部工、面部工,裁断工。男青年进来,几乎都被安排去做底部工,因为这是一项非常需要体力的工作。奚甫岳举起双手说:“那个时候,我们手上都是老茧,也常常被钉子拉伤。一双手拿出来,一看就知道你是做鞋底的,因为左右两个大拇指的大小都是不一样的。左手的大拇指要大很多,因为它总是更需要用力。”

  在奚甫岳的记忆中,底部车间弥漫着一股皮革的味道。那时工厂在南京西路,他当时的家住在石门一路,每天早上7点左右他就走路去上班了,远远早于所规定的8点上班时间。“我们那时候对工作没选择的,也没挑剔的,只有自己去适应这个工作。分配到这个车间,就要把这个活做好。”

  工厂设在市中心,地方不大,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一层楼面被隔成两层,下面做车间,上面堆放货物。

  一楼的车间大概有四五十平方米,放着几张长长的桌子。工人们就面对面坐着,忙手上的活。他们坐的凳子都很矮,这是为了便于用力。“我们做的时候,要把鞋子的底部放在膝盖上,手配合着脚一起用力,如果凳子高,就用不出力道了。所以做鞋的人,时间长了,颈椎总有点问题。”底部工所做的鞋底,是鞋子中最难也最重要的部件,全部靠手工做,工作效率是不高的,那时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只能做出两双鞋的底部。

  星期日:你们做学徒工的时候,要学习多久,才能掌握做鞋子的技巧?

  奚甫岳:我们那时一般要学习两年,才能独立操作。厂里会安排技术好的师傅带学徒,手把手地教我们。

  星期日:你还记得你的师傅吗?他是怎么样的人?

  奚甫岳:我的师傅叫黄连郎,带我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我记得我进厂过了四五年,他就退休了。他长得和我差不多高,1米75左右,蛮严格的。那个时候,鞋厂的师傅大部分都很凶、很严格,脾气不好的,生气的时候会顺手抄起桌上的楦砸人。这些老一批的师傅大多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学徒的,也是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学了四五年才出师独立操作,所以他们多少延续了旧社会师傅的脾气。我的师傅倒不打人,但如果你做得不好,他会骂的:“人家做得好,侬哪能做勿好。”如果我们起沿条 (就是把底部和鞋面缝合在一起)的时候偷懒,本来应该缝50针的,却缝了45针,他会拿起剪刀把线剪断,让我们重新做。

  星期日:师傅有没有让你佩服的地方?

  奚甫岳:师傅做鞋子更多的是靠灵感,技术好像是没有标准的,但是他有一些总结出来的经验会告诉我们。你可以看看你的鞋子,鞋跟靠外面的部分还不是磨损得更多?(记者脱下鞋子看了一下,果然如此,鞋跟偏向外部的地方明显磨去了一块)师傅告诉我们,人走路,大部分都是脚往外撇的,那么在做鞋子放“后支跟”和“前包头”的时候(奚甫岳拿出一块硬板纸,把它夹在后帮以及鞋头两个部位的鞋面和鞋里之间)就有一个技巧,凡在鞋头的位置要里短外长,放在鞋跟的位置要里长外短,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鞋子。

  还有那时候的皮硬,我们拉帮的时候最害怕碰到猪皮和硬牛皮,拉的时候手非常疼,还常常拉不平整,师傅告诉我们,可以用点温水,把皮放在里面软化一下,就好弄一点。

  师傅所说的这些技巧都是经验总结,没有理论,但它其实是和理论紧密相关的。1985年我被厂里派去参加上海鞋帽服装协会举办的培训,那里的老师就把师傅们的感觉、经验理论化了,给出了很多数据。比如我之前所说的后帮两个指节的高度,就有了量化的数据,还有起沿条时的缝线密度,也有数据,40码的男鞋针数要达到40针。有了数字之后有助于我们进行质量把控,不用再像师傅那样,检查下来发现不合规,就把线剪掉,现在一开始就可以告诉工人,需要达到多少针,让他们做的时候心里有数。

  以前实价实货,买东西没那么多担心

  奚甫岳进厂的时候,师傅带着6个徒弟。渐渐地,他在其中显露出自己在技术上的能力来。“那个时候,好像是很朴素的想法,如果别人学好了,自己没学好,会自卑的。而且师傅的方法是很直接的,如果你一直做不好,他就会把你放在旁边,只给你做轻松的活,那这个时候感觉是很不好的。”奚甫岳不想要这种失落的感觉,所以他是很卖力的。厂里4点下班,但他还会在那里留到晚上七八点点,做不好的技术一遍遍地重复,直到熟练为止。

  奚甫岳也就在当时注重生产质量的时代凸显出来,1982年被任命为车间主任。

  星期日:你说,1980年代是很重视生产质量的,你是怎么感受到这一点的?

  奚甫岳:我们那时候有很多考试,一种是厂里举行的,有各个等级的工种可以让大家考,从3级工考到8级工。我记得考7级工的时候,就有点像比赛了,一双鞋子给你,你要说出鞋号。同时会拿出几双鞋子,让你一条一条写出它们的问题。还有一种考试是鞋帽服装协会举办的,不同厂里的工人被派去考试,看谁的技术更好。那时还有一个项目是互相评检,就是我们去别的鞋厂进行评检,别的鞋厂派人来我们这边检查。我曾去过长宁皮鞋厂,他们拿出男女鞋各5双,让我们来挑问题,这样互相评检的好处是:陌生人来,就直话直讲,不会包庇的。

  星期日:这么重视生产质量,那时的鞋子质量肯定是很不错的?

  奚甫岳:1980年代,流行一双黑色系带的男士皮鞋,一双卖18.6元,你知道成本要多少吗?要十二三块,工厂毛利是很低的。那个时候企业好像不讲究很大的毛利,只讲究质量。现在买东西,我们老百姓有时候会担心,这个东西到底值不值这个价,但以前,是实价实货,没那么多担心。18.6元的皮鞋是牛皮做的,很舒服,很透气。而之前还流行过一种叫“765皮鞋”,价格是7块6毛5,它是用猪皮做的,很硬,穿着也很闷,确实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