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晶报评:“黑卡”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

2015-04-16 09:33810
 据名企在线网了解

究竟是哪些运营商屡劝不改,牛气冲天?其背后有没有见不得光的利益勾连?若有,责任人是谁?

手机实名制已推行多年,但未经严格登记的“黑卡”依然泛滥,其带来的后果,便是各种诈骗骚扰信息的猖獗。

没有登记真实机主信息的电话“黑卡”是信息诈骗泛滥的根源——专门从事反信息诈骗的警官如是说。多年前,相关部门即出台措施要求禁止“黑卡”,但政策要求同现实之间却相去甚远,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一些运营商把关不严,甚至有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骚扰电话为何如此猖狂,为何总是根治不了?事实上,去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陈伟才在审议两高报告时就表示,据公安部统计,2013年电话诈骗案件发生30万余起,公众损失达100多亿元,而运营商在这个“诈骗蛋糕”中获得10%的利益,也就是说,运营商从中获利10亿元。早在2008年就有媒体报道称,以吸收高额话费为目的的“响一声”电话,电信运营商从中分得五成利益。虽然工信部后来澄清说,这只是不法分子为推销所谓群呼设备,利用互联网所做的欺诈性宣传,但此解释并未彻底消除公众心头的疑云。

多位人大代表和业内人士早已指出,电信运营商“重利轻管”是虚假信息诈骗的根源,并总结了运营商的“五失职”:电话卡市场供给泛滥;网络电话改号技术使犯罪分子通过电脑客户端即可随意更改主叫显示号码;基础电信运营商对来电显示的区号与实际来话地区明显不符的话务,未作有效的筛选和过滤;对社会特服号码未采取技术甄别;对网络电话的经营缺少严格的监管措施等。尽管各方指责不断,但依然乱象丛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涉及公民权利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运营商的问题早已暴露无遗,且被公众诟病已久,但却似乎有“金刚不坏之身”,任你民意滔天,我自岿然不动。

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与信息骚扰诈骗相关的新闻见诸报端。一查,背后总有运营商的魅影闪现,这种景象难言正常。人们很自然地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运营商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对运营商的监管又何在?

从前,人们总习惯用“硬骨头”三个字来形容改革之难,有些利益集团因为背景太深厚,改不得、改不动。但十八大以来,各项改革迅速推进,各种硬气无比的“大老虎”也被请进牢笼,这让人们看到只要是合理合法、有益民生的改革,没有什么不可能。同样,信息骚扰诈骗背后牵涉利益巨大,但只要触犯了法规,伤害了公民权益,就该接受严惩。

眼下“黑卡”泛滥,具体来说,究竟是哪些运营商屡劝不改,牛气冲天?其背后有没有见不得光的利益勾连?若有,责任人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该有个明晰的回答。

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印发《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国范围联合开展为期一年的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目前行动正在进行中,希望能揪出几只真正的“大老虎”,让信息骚扰诈骗猖獗的现状有所改观。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盈利困难盲目拼数量 工信部收网虚拟运营商黑卡
满分企业网了解到自黑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监管部门加大了对手机卡实名制的落实。继对三大基础运营商整顿后,实名制大棒又打向虚

0评论2015-06-30115

没有“黑卡”,运营商的新增用户怎么玩?
据满分企业网了解放松入网审核从而以各种手段产生新增的黑卡战术不能再用了,但是对新增用户的KPI考核并未停止,那么对运营商的市

0评论2015-03-27113

北京非实名流量卡被清洗 黑卡整治仍有漏网之鱼
据满分企业网了解日前,中国联通常德分公司被央视315曝光销售假电话卡,移动电话实名登记再度成为社会焦点。为此,在距离电话实名

0评论2015-03-18125

网售匿名手机号卡带来“黑卡”隐患
满分企业网了解到距离工信部实行电话实名制政策已近2年半,记者昨日调查发现,网上仍有大量匿名手机号卡可购买。由于这些号卡大多

0评论2015-01-13324

清理“黑卡”,运营商不能唯利是图
清理电话“黑卡”,可能会影响一些收入。运营商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特别是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而放松管理甚至放手不管,放纵“黑卡”贩售。作为国字头的央企,三运营商大黑卡责无旁贷。

0评论2015-01-12191

整治“黑卡”要保持高压态势
但是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整治工作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此次专项行动强调管理措施与技术防控相结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有几个难点需要重点关注。

0评论2015-01-09160

工信部严打电话“黑卡” 运营商自查渠道漏洞
现在中国移动每天拦截的垃圾短信超过8亿条。同时李跃也公开表示:“我们公司也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我们将严格规范管理流程,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0评论2015-01-0797